您所在的位置:
 首页 > 出行导游频道 > 民风民俗 > 正月十五挂红灯:历代元宵节各有千秋

正月十五挂红灯:历代元宵节各有千秋

2011-3-9 2:00:00   网友评论来源:新浪旅游  
   复制链接 |   

  正月十五,是新的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夕。古人称之为“元夕”,又叫“上元节”。有文字记载,正月十五夜游观灯,从我国唐代就开始了。而唐朝人则说,这是汉朝人留下来的风俗。据说,汉武帝时期,在正月十五这天祭祀太一神,从黄昏燃灯至第二天天亮。民俗学家认为,正月十五燃灯之盛行,与佛教传入我国有关。东汉明帝刘庄,听说印度每年正月十五僧俗云集观佛舍利并燃灯,于是下令,长安城每年正月十五“烧灯”,同时,在这一天取消“金吾之禁”——允许百姓夜里出来观灯。直到隋朝,正月十五洛阳百姓还是出来“聚戏朋游”,鸣鼓聒天、燎炬照地,极尽欢娱,但燃灯还主要是佛教徒们的事。隋炀帝做过一首观灯诗,其中有“灯树千光照,花焰七枝开”之句。

  灯节是从唐玄宗时代开始兴盛的。《大唐新语》中说,“神龙之际,京城正月望日,盛饰灯影之会。金吾驰禁,物许夜行。”当时的诗人苏味道写道:

  火树银花合,星桥铁锁开。

  暗尘随马去,明月逐人来。

  游妓皆秾李,行歌尽落梅。

  金吾不禁夜,玉漏莫相催。

  这首诗的题目是《正月十五夜》,又作《上元》。唐朝人认为,元夕之夜,是“天官、地官、水官”三官下凡之日。据说天官喜欢音乐、地官喜欢人、水官喜欢灯。所以,在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这三天里,要张灯结彩,让人们尽情欢歌、游乐。从苏味道的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,上元之夜,京城火树银花,游人如织。平时,京城夜晚是禁止人们出行的,惟有这三夜不加禁止。人们在灯前月下,尽情欢歌,流连忘返。《旧唐书·中宗纪》:景龙四年,“丙寅上元夜,帝与皇后微行观灯”。唐中宗李显和皇后换上老百姓的衣服,也到街上观灯,说明,两千前年的灯市景色已极具魅力,连皇帝和皇后也忍不住要去观赏一番呢。

  元夕张灯三夜,始于唐代;张灯五夜,始于北宋。开宝年间,在正月十四日到十六日张灯三天之后,两浙钱王又献了两夜灯,于是延至正月十八日。到南宋,元夕张灯又延长为六夜。至明代,则延长至十夜了。

  从一些文字资料看,北宋的元夕之夜比唐朝要热闹得多。这可以从周邦彦的词中窥见一斑:“风销绛蜡,露浥红莲,花市光相射,桂华流瓦。纤云散,耿耿素娥欲下。衣裳淡雅,看楚女,纤腰一把。箫鼓喧,人影参差,满路飘香麝。因念都城放夜。望千门如昼,嬉笑游冶,钿车罗帕。相逢处,自有暗香随马。年光是也。唯只见,旧情衰谢。清漏移,飞盖归来,从舞休歌罢。”

  汴京之夜,到处是歌舞嬉笑的人群,到处是观灯赏月的男女,不玩儿到疲惫不堪都不回家。平时,妇女们哪有这样的机会尽

  情欢乐呢。今天,她们换上淡雅的浅色服装,到蜡烛光里、红莲灯下,去偷偷地会见她们的情人。元夕之夜,没人呆在家里,这才叫万人空巷呢!据《宣和遗事》记,每年,汴京大内门前都要架造鳌山,各州也要高搭山棚。宣和六年,大内前的鳌山从冬至就开始架造了。这座鳌山高一十六丈,宽三百六十五步;中间有两条鳌柱,长二十四丈,上盘金龙,龙口里点着一盏灯。中间挂一大牌,上写八个金字:“宣和彩山与民同乐”。这一年,鳌山下的灯要从腊月初一一直点到正月十五。为什么?据说是怕变天下雨雪,妨碍行乐!到了正月十四这天晚上,圣旨一下:“宣万姓!”顷刻间,汴梁百姓“有似云浪”拥到鳌山下看灯。有诗句为证:“灯火荧煌天不夜,笙歌嘈杂地长春。蟠桃宴罢流琼液,敕赐流霞赏万民。”这后两句的意思是,宋徽宗亲赐百姓美酒,每人一杯,以示与民同乐。这位风流皇帝宋徽宗,三年之后便做了金人的俘虏。

  北宋灭亡了。但是元夕赏灯的风俗,经过战乱延续到南宋,没有丝毫改变。不信请看辛弃疾的《青玉案·元夕》:“东风夜放花千树。更吹落,星如雨。宝马雕车香满路。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”

  北京地区的元夕赏灯,应该是从元大都时期开始的。据《析津志》记载,大都城建造之时,忽必烈问负责规划的刘秉忠,大内的中轴线如何确定。刘秉忠说正对丽正门外第三桥南的一棵大树。忽必烈同意了,于是封这棵大树为独树将军。此后每年元宵三夕,树身上便挂满了诸色花灯,“高低照耀,远望若火龙下降”,“游人至此忘返”。元代词人马致远描写过大都元夕胜景:“春城春宵无价,照星桥火树银花。妙舞清歌最是他,翡翠坡前那人家,鳌山下。”

  从马致远的词中看到,大都的元夕也有鳌山。明代北京城的元夕还有鳌山。据《日下旧闻考》:上元之前,宫中“于乾清宫丹陛上安放牌坊灯,于寿皇殿安放方圆鳌山灯。牌坊自七层,鳌山至十三层”。看来这鳌山从北宋汴京一直搭造到了明北京。

  明代的元夕赏灯,从正月初八一直到正月十八,主要集中在东华门外。届时,“妇女着白绫衫,队而宵行”,据说可以祛病,名曰“走桥”;还要到各城门,去摸门上的铜钉,据说可生男孩儿。街头击太平鼓的,跳百索的,戴面具耍大头和尚的,寺庙里还有猜灯谜的。正月十一日至十六日,灯市上用秫秸搭起大棚,周悬杂灯。大棚占地两亩,里面的路径曲折却有三四里长。“入者误不得迳,即入,迷不出”,简直是灯的迷宫,叫做:“黄河九曲灯”。有条件的居民家从正月十三日起,用一百零八个小盏,“夜灯之”,遍散井、灶、门户、砧石,名曰“散灯”。“富者灯四夕,贫者灯一夕”。明朝的张居正有诗记其盛:“今夕何夕春灯明?燕京女儿踏月行。灯摇珠彩张华屋,月散瑶光满禁城。”

  清代的正月十五,在圆明园宫门前宴请各国使节,从乾隆年始,成为惯例,延续多年。据赵翼的《簷曝杂记》中记载,乾隆年间的元夕庆典从下午五点钟开始,先由八旗兵给皇帝表演马术。日落之后,开始舞灯。三千人各执彩灯列队而出,口唱《太平歌》,用队列变化,依次排成“太、平、万、岁”字样。据稍晚于赵翼的姚元之说,舞灯的方法是每人手执一竿,竿上又横一竿,状如“丁”字,横竿两头,各系红灯。“按队盘旋,参差高下,如龙之婉转”。舞罢,焰火大发,声如雷霆,火光烛半空。“但见千万红鱼奋迅跳跃于云海内,极天下之奇观矣”!据姚元之说,这种用队列组字的的方法,后来还被外国学去了。

  正月十五的灯光焰火历史悠久,寄托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崇尚光明、向往太平和谐的心愿。

【分页导航】
   [编辑:逯博]
查看更多评论>>我来说两句(已有0条评论)
暂无评论
发表评论(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)
忘记密码? 注册 用户名:  密码:    匿名评论
本文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:转载自风景网 [ http://www.fengjing.com ]
本文链接:
本文关键字正月十五        
热门景区排行榜